7月18日,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晚宴上不经意说道:“5月的印巴冲突中,有5架战机被击落。”此言瞬间点燃印度政坛。反对党国大党领袖拉胡尔·甘地公开质问莫迪:“真相是什么?”执政党印人党则反击称反对党“替巴基斯坦发声”,甚至扣上“叛国”帽子。这场争吵的深层逻辑,远非简单的战机损失争议。印度防长拉杰纳特·辛格7月28日在议会的回应堪称“诡辩艺术”的教科书:“考试只看分数国内股票配资资讯,何必纠结铅笔断没断?”
“我们已实现所有目标——摧毁恐怖营地、零士兵伤亡,这就是结果!”他刻意回避战机损失问题,转而强调印军“拦截了巴方所有导弹”,重要资产“无一受损”。印度为何对“战机数量”如此敏感?答案直指中国。巴方此前高调宣称击落的5架印度战机中,包括3架法国“阵风”、1架米格、1架苏-30,而执行拦截任务的正是中国制造的歼-10CE战机及配套导弹系统。若印度承认损失,等于变相为中国武器“全球带货”。印度防长辛格的“考试论”,暴露了莫迪政府的核心策略:淡化过程,强调结果。
印度防长辛格
巴基斯坦空军在冲突中使用的歼-10CE战机,搭载中国PL-15E超视距导弹,射程压制印度“阵风”配备的“流星”导弹。印度匿名军官向《印度斯坦时报》透露:“我们宁可忍受特朗普的‘大嘴巴’,也不愿让国际社会关注中国武器的胜利。”战机争议仅是印美矛盾的冰山一角。6月17日,莫迪在G7峰会期间驳斥美方两大主张:一是否定美国调停,“停火由印巴军方直接谈判达成,且是巴方‘坚持要求’的”;二是切断贸易捆绑,“从未讨论用印美贸易协议换取美国介入调停”。
特朗普此前多次自诩“用贸易威胁逼和印巴”,甚至宣称“阻止了核战争”。莫迪的强硬回应,实为反击美国“架空印度主权”的叙事,因为印度需要的是“胜利者”形象,而非“被调停者”标签。印度的双重否认(不认战机损失、不认美国调停),本质是地缘平衡术:一方面对美策略是利用而非依附。允许特朗普口头“邀功”,但官方绝不自认“受美国支配”。另一方面对华策略是封锁技术影响力。
印度空军7月下旬在拉贾斯坦邦举行沙漠军演,针对性演练对抗“歼-10CE”战术。另外对巴策略则是以“暂停”换威慑。辛格多次强调军事行动“只是暂停,未结束”,并延长印巴空域封锁至8月底。莫迪政府当前的核心目标,是将冲突结局塑造为“印度完胜”。军事上,用“零损失”话术掩盖潜在装备短板;外交上,借“双边解决”渲染区域主导力。
经济上,以停火刺激金融市场反弹。然而,这种叙事面临三重挑战:一是技术真相的倒逼,法国达索公司内部报告显示,至少1架“阵风”残骸坠入巴控区,卫星图像分析机构正筹备公开证据;二是美国的不甘沉默,特朗普可能继续炒作“印度惨败”;三是巴基斯坦的反制,巴方将中国“红旗-9”防空系统部署至边境,若印度再度越境,恐面临更惨烈战败局面。
当辛格在议会高喊“我们考了高分!”时,潜台词是:“若承认过程失利,中国军工将成‘全球热搜’;若接受美国调停国内股票配资资讯,印度便沦为‘棋子’。”在印度彻底弥合军事短板前,“过程不重要”的诡辩,仍将是新德里最趁手的遮羞布。
海通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